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8-06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1819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影响土壤碳储量的重要因素。森林采伐后转变成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常常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近年研究认为天然林向人工林和农田转变可使土壤团聚体遭到破坏,使土壤有机碳失去物理性保护,导致土壤有机碳大量分解和释放。目前关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动态过程与影响机理的认识仍有尚不清楚之处,其主要原因是土壤总有机碳是由复杂的不同有机碳组分构成。因此,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关键就是要研究土壤有机碳的不同组分。本文选取东北温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人工林(红松林、落叶松林、云杉林、水曲柳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旨在为科学地经营森林,有效地调控土壤碳库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农田)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较大。粒径>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次生林最高,人工林次之,农田最低,而粒径<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则完全相反。次生林、混交林和水曲柳林相对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增加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人为干扰小,土壤结构稳定性较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由大到小依次顺序为:次生林最高,其次混交林,水曲柳林,次之针叶林,最低是农田,次生林、混交林与农田相比较,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分别提高了58.1%、52.3%和41.0%、35.1%。;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最高,次生林和人工林低,特别是混交林和落叶松人工林更低。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有林分均与农田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间均表现出随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且粒径>2mm团聚体最高。以表层而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排列顺序:次生林>水曲柳林>混交林>针叶林>农田。七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表现为一致的顺序;粒径>2mm团聚体为最高,其次是粒径2-lmm,1-0.5mm,0.5-0.25mm团聚体,粒径<0.25mm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富集系数,次生林和水曲柳人工林在粒径为<0.25mm、0.5~0.25mm和1~0.5mm的团聚体高,针叶林和混交林富集系数集中在<0.25mm,0.5~0.25mm粒径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与粒径1~0.5mm团聚体有机碳相关系数最大,说明粒径1~0.5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3、由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和农田,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和和分配比例明显下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为粒径2~1mm土壤团聚体LFOC含量和分配比例最高,粒径0.5~0.25mm为最低。>0.25mm土壤团聚体LFOC含量顺序为:水曲柳林>次生林>混交林>针叶林>农田,>0.25mm团聚体LFOC分配比例顺序为:人工林>次生林>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POC含量和POC的分配比例,整体上均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均表现为粒径>2mm土壤团聚体POC含量最高,粒径0.5-0.25mm为最低。>0.25mm土壤团聚体POC含量顺序为:次生林、水曲柳林、混交林、针叶林,最后为农田;>0.25mm团聚体POC分配比例顺序为:水曲柳林>混交林>次生林>针叶林>农田。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LFOC含量和POC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次生林转为人工林、农田,特别是针叶林和农田耕作使土壤团聚体LFOC和POC大量损失,主要是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大量损失的结果。4、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游离颗粒有机碳(fPOM)含量各粒径的排列顺序:>2mm>2~1mm>1~02.5mm>0.25~0.053mm>0.053mm。从表层到亚表层,就粒径>2mmm团聚体次生林转为农田而言,其土壤团聚体fPOM含量下降幅度最高,下降了8.00g.kg-1。特别在粒径>2mm团聚体,而且所有林分间次生林与水曲柳林、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游离颗粒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闭蓄颗粒有机碳(oPOM:oPOM<1.6+oPOM1.6-2.0)高于土壤团聚体fPOM。各粒径团聚体土壤oPOM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呈下降趋势。从次生林转为农田,土壤团聚体闭蓄颗粒有机碳oPOM1.6-2.0含量下降幅度明显低于表层的50%以上。在粒径>2mmm团聚体中,次生林、人工林与农田土壤闭蓄颗粒有机碳POM<1.6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次生林与水曲柳林、混交林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矿物结合碳(Mineral:Mineral>o.o53mm和Mineral<o.o53mm)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且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组分含量的排列顺序:土壤游离颗粒有机碳<土壤闭蓄颗粒有机碳<土壤矿物结合碳含量。说明土壤矿物结合碳表现出比土壤oPOM更稳定,因此,附着在矿物颗粒有机物质似乎是更耐矿化。次生林、人工林土壤矿物结合碳含量均高于农田,所有粒径间均表现为次生林与人工林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组分的贡献率随土层不断加深而逐渐减少,并随土壤粒径的减小而下降。除水曲柳林外,次生林与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游离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率差异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oPOM的贡献率在>0.25mm团聚体最大,同样土壤矿物结合碳贡献率也表现在大粒径团聚体最高。因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而且也影响相对团聚体水平上土壤有机碳的不同组分的含量,并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结构、稳定和功能。
【作者】郑红;
【导师】张彦东;
【作者基本信息】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2014,博士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有机碳;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有机碳组分;

【参考文献】
[1]郑羿方.基于正面碰撞的大客车车身结构动力修改[D].长安大学,车辆工程,2014,硕士.
[2]刘敏敏.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D].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2013,硕士.
[3]于宪会.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研究[D].山东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13,硕士.
[4]周政.基于ERP的E集团内部公司业务流程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5]林俊一.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2013,硕士.
[6]王君,周兴元.子波相位校正及效果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S2:142-145+178+2+1.
[7]张小洁.趣味田径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14,硕士.
[8]张冬梅.试论以国际准则为标准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法律,2003,硕士.
[9]高峰.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及其在中国镁工业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8.
[10]颜凯峰.我国大陆房地产租税费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2001,硕士.
[11]郭雨春.“首钢迁钢RH一键精炼技术研究”通过验收[J].冶金自动化,2012,01:35.
[12]张龙涛.扭曲的文明与李伯元的《文明小史》[D].安庆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12,硕士.
[13]李利敏.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4,硕士.
[14]冯桂玲.面向产品开发的项目管理[D].天津大学,工商管理,2013,硕士.
[15]温锐.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云南“复明工程”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2014,硕士.
[16]王瑞勇.银纳米线触控电极的工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17]陈晓艳.构造偏微分方程守恒律的两种方法[D].西北大学,基础数学,2013,硕士.
[18]桑林普.二氧化钛纳米线阵列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19]王萃.红条毛肤石鳖牙齿纳米结构、力学性能及自锋利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20]郑朝印.升船机监控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2004,硕士.
[21]张明.6061铝合金热挤压过程中摩擦磨损行为等效表征研究[D].湖南大学,车辆工程,2014,硕士.
[22]邓乔.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喹啉-2(1H)酮类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有机化学,2014,硕士.
[23]刘维巍.基于具有区分度的配对比较特征的行人识别及优化[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2014,硕士.
[24]张帆.水热沉淀法制备Ni-CaO/Al_2O_3复合催化剂及其在ReSER制氢上的应用[D].浙江大学,化学工艺,2013,硕士.
[25]邱贤芳.当前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12,硕士.
[26]孙刚,尚小龙,李志勇,易新乾,吴煊鹏,陈云龙,王云辉,段京云,潘宝麟,张少华,白铁鸣,李建强.维修市场格局之变[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06)
[27]黄刚才.税收法治与税权保护[D].四川大学,法律,2003,硕士.
[28]张全发.对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和意见[J].铁道通信信号.2003(11)
[29]许良凤.基于遗传退火算法的解相关多用户检测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2003,硕士.
[30]王逵.烯烃类有机不对称小分子的自由基催化环化反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物理化学,2013,硕士.
[31]邓菲.三种云南民族药的化学成分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2012,硕士.
[32]郝小军.核壳结构的染料纳米颗粒的制备、表面功能化及生物成像应用[D].苏州大学,2014.
[33]王冠三.1HJ_c系列机械滑台(三导轨、高精度级)[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1987(07)
[34]杨芳,王朝立.基于视觉伺服反馈的不确定非完整动态移动机器人的自适应镇定(英文)[J].自动化学报,2011,07:857-864.
[35]吴心瑶.股东派生诉讼之当事人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法律,2012,硕士.
[36]刘哲.双塔结构的振动与抗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结构工程,2003,硕士.
[37]周益民.明德厚学尚美求新——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学科建设20年回眸[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02:62-65.
[38]张书园.RSTP协议在AX-7005交换机中的实现和改进[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2009,硕士.
[39]肖红.基于信息资源多种模式的建设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96+112.
[40]周刘山.平等竞争和民间活力[D].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2013,硕士.
[41]杨华.钢铁行业信息系统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42]王都.铁路特种货物物流网络构建及运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43]陈志.基于Magmasoft的低压铸造铝车轮模具开发环境研究[D].燕山大学,材料工程,2014,硕士.
[44]施祥蕾.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氟掺杂氧化锡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45]陈弢.基于需求调查的昆山华石公司员工激励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46]张嘉华.运用现代绩效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成效[D].苏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4,硕士.
[47]曲新峰.合同法的撤销权对保险不可抗辩条款的完善[D].山东大学,法律(专业学位),2012,硕士.
[48]毛建青,谢玲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研究[J].财会通讯,2014,18:126-128.
[49]赵永芳.复合泡沫保温板复合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14,硕士.
[50]朱蕾.云南现代农业企业信贷策略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